耳石癥的復位手法技術
耳石癥又稱“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(BPPV)”,是以依重力方向改變頭位時短暫天旋地感為主要臨床表現,并伴隨惡心、嘔吐等癥狀。眩暈一般持續時間較短,常在數秒至1分鐘左右緩解。可反復多次復發,病程時間長短不一。
與有些疾病靠影像學、驗血等輔助檢查不同,耳石癥的診斷需要做幾個“動作”來確診,我們稱之為“變位試驗”。常用的變位實驗包括針對后半規管和上半規管的Dix-Hallpike test、針對水平半規管的Roller test。
變位試驗
1、Dix-Hallpike test
該檢查方法是判斷后半規管耳石癥的首選方法。患者取坐位,檢查者把持其頭部轉向一側45°,保持頭位不動迅速仰臥,頭后仰懸垂與水平面呈30°角,觀察有無眩暈及眼震。如果患者是后半規管耳石癥,此時會出現垂直扭轉性眼震。
圖A和圖B:Dix-Hallpike試驗示意圖
2、 Roller test
該檢查方法是判斷水平半規管耳石癥的首選方法。取平臥位,頭位抬高30°,向一側轉頭90°觀察至眩暈或眼震消失后20s恢復初始位置,再向另一側轉90°觀察。見下圖演示圖:
Roller 試驗示意圖
常見耳石癥復位手法
Epley復位法
Epley復位法主要用于后半規管耳石癥的復位治療,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。具體操作方法如下:
患者平坐于檢查床(圖A動作);使其頭部向患側轉45°(圖B),將患者快速后仰30秒(圖C);待眩暈及眼震消失后,頭向健側轉90°(圖D);待眼震和眩暈消失后,再將患者頭部連同身體向健側翻轉,頭部偏離仰臥位135°,面部朝地方向(E);待眩暈消失后坐起(F)
Barbecue復位法
主要用于水平半規管耳石癥的復位治療,當行Roller試驗如果出現向地性眼震,則考慮水平半規管耳石癥。具體操作如下,患者坐于治療床上,并迅速平躺下,保持身體不動,頭向患側(右側)扭轉90°(圖中A動作);待頭暈或眩暈消失后,頭再向健側(左側)轉90°(圖中B所示);待頭暈及眼震消失后,頭繼續轉90°,使臉朝向左側(圖C所示);待頭暈及眼震消失后,繼續轉90°,使鼻尖朝地面,(圖D所示);頭暈及眼震消失后繼續朝健側方向翻轉90°,最后使臉朝上,平臥于床上(E),待頭暈或眩暈消失后坐起。通過上述連續翻滾360度,旋轉的動作可以連續做,也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快速做。
Gufoni復位法
當行Roll試驗時如果出現背地性眼震,則考慮水平半規管耳石癥;若眼震時間大于1min,則考慮水平半規管嵴頂耳石癥,此時應先采用Gufoni復位,將附著于嵴帽上的耳石調整至管道內,再按照Banecue方法進行復位治療。
復位步驟如下:患者頭朝前正坐,保持背部和頭部挺直,(圖中a動作),快速向患側臥,向患側側臥促使耳石壺腹嵴帽上游離出來,向水平半規管后部移動(b);當眼震消失或明顯減弱時,快速將頭部向上旋轉45°(c);保持2分鐘后慢慢坐起(d).嵴帽耳石是臨床上較難復位的一種類型。
深懸頭位法
由于臨床上上半規管耳石癥的發病率很低,約占BPPV發病率的1-2%左右,因此該方法在臨床上應用并不多見。具體操作如下:患者平坐于檢查床,快速后仰,使頭與水平面呈45°,快速坐起至半臥位,使頭與床水平面保持45°;待頭暈及眼震小的時候,坐起至直立位。
總結
臨床上根據患者耳石所處位置不同,進行復位的手法也不盡相同。如出現耳石癥癥狀時應找專業醫生就診,完善耳石檢查后再進一步選擇相應的手法復位治療。
醫療服務
MEDICAL SERVIC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