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怎么治?
2014-01-08
閱讀次數:1683
?退行性骨關節炎好發年齡在45歲以上,通常與年齡、體重、性別、職業等相關。其中女性患者比男性多約一倍左右,可能與女性的股四頭肌-髕骨角度(Q角)較大、絕經婦女激素改變導致骨質疏松較男性明顯等有關。職業運動員、體重過大(BMI指數大于30)等發生退行性骨關節炎的幾率也較高。據統計,65歲以上的人群中,至少一半以上的在X光片上有退變的表現(關節間隙變窄、骨刺形成等)。
????退行性骨關節炎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膝關節內翻畸形(俗稱“羅圈腿”)并發的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。其早期表現為膝關節內側疼痛,X光片上膝關節內側間隙變窄、邊緣增生、硬化,脛骨-股骨角變大。病人早期只是在一些較用力動作時感到疼痛,比如上下樓、蹲下站起等,但經休息就有所恢復,所以有間歇性。如果不早期治療,病變會進一步發展。到了中期走路開始疼,腿別扭,疲勞感加重,發病部位酸痛。典型的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癥狀是膝關節疼痛、關節變形、變大、變粗、反復腫脹,有時關節活動會產生雜音、彈響,甚至鉸鎖、活動受限等等。患者常抱怨無法蹲起,尤其是上下樓梯無力,甚至不能。往往在站起的一霎那最為不適,活動一段時間后逐漸好轉;而活動或站立太久,又會再次疼痛,最終癥狀日益明顯以致無法行走。
????結合病史、體征及X光片等,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不難發現及診斷。單足站立位可以模擬患者在行走時的關節形態,以此體位拍攝X光片可以更明顯地顯示病變,有利于早期診斷。
????我們建議,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要做到“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”
????針對其病因及加重因素,我們建議患者做到:控制體重、減少負荷(少蹲起、上下樓梯等)、局部保暖、輕緩運動等,必要時采取物理治療、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等治療方法。
????下面是該病的常見療法,其中前四項可由患者自己掌握,以增強自我保健,促進疾病痊愈——
物理治療:物理治療是利用冷敷、熱療和運動等方式減輕患處疼痛,同時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及擴大運動范圍,來增加關節的活動度,恢復關節功能。?
????冷敷法:關節炎疼痛發作,病人感到發熱時,可用毛巾包裹冰袋后置于疼痛關節上,每次不超過10分鐘。?
????熱療法:在炎癥消退后,可以用熱毛巾熱敷患處,也可以泡個熱水澡,每次不超過10分鐘。?
運動治療:通過適當運動增加關節的活動性及肌肉力量和穩定性:股四頭肌力量鍛煉、膝蓋活動性治療、膝關節強化治療等。?尤需注意的是,有不少患者想通過反復蹲起等較為劇烈的動作來“磨合”關節,殊不知這種病理狀態下的“磨合”更加加重了關節的磨損,反而加劇了病情的進展。
????藥物治療:目前治療關節炎的第一線藥物是“非類固醇抗炎止痛藥(NSAIDS)”,如“芬必得、扶他林”等。但是許多患者在服用該類藥物時常有胃腸不適等癥狀發生,甚至出現胃腸潰瘍、出血或穿孔。目前國際最新的COX-2專一性抑制劑,如“西樂葆、莫比可”等已經在國內上市,除了具有傳統非類固醇抗炎止痛藥物一樣的療效外,還能大大地降低胃腸病變的副作用,提高服用藥物的安全性,可以說是一個兩全其美的關節炎治療新契機。但是費用較傳統藥物昂貴,在醫療保險目錄中有嚴格的適應癥要求。除了上述消炎止痛類藥物之外,還可以采取抗風濕免疫制劑或關節內注射玻璃酸、透明質酸鈉(“施沛特、阿爾治”等)等療法,但是療效有待檢驗,或有關節感染等風險,需慎重考量。軟骨營養(“維固力、葡立”等)、防治骨質疏松等綜合治療對緩解癥狀、延緩病變發展也有著積極的意義。
????手術治療:一般來說,在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的病情嚴重,以傳統康復、物理及藥物治療控制效果不好,且有持續惡化的情況下,建議患者手術治療。針對不同時期、自身需求不同的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病患,有不同的手術方式可以選擇。
????關節鏡手術:鏡下對退變的關節軟骨、半月板、滑膜等進行清理、修復,取出關節內游離體等。手術創傷小,恢復快,術后數日即可下地活動。適用于關節畸形不重、以輕中度退變為主的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。但由于原發病因未處理,目前國際上對于關節軟骨的再生尚未有較好的解決辦法,病變有復發,甚至進一步發展的可能。新興的關節軟骨移植技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,但仍處在進一步的研究當中。
????截骨手術:其作用機制是矯正下肢的機械負重軸線,重建正常的關節應力分布,從而達到糾正畸形、改善癥狀的目的。目前較為常用的手術方法是脛骨高位閉合截骨術。其潛在的手術并發癥較多,主要包括:手術操作要求高、血管神經損傷、矯形難以準確達到設計角度且難以糾正、脛骨近端改變導致隨后可能的關節置換困難等等。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骨科從國外引進的內側動態撐開截骨法,在減少并發癥、改善療效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是一種安全、操作簡單、創傷小、并發癥少且效果良好的截骨方法。適用于合并膝內翻的膝關節早期骨性關節炎。結合關節鏡手術效果更為理想。
????人工關節置換手術:大致分為單髁置換和全膝關節置換兩種,目前亦有單純髕-股關節置換的報導。一般來說,對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患者考慮人工關節置換,有以下幾項因素要慎重考量:關節病廢的程度(疼痛及關節活動范圍、脛-股角、脛-股關節內外側、髕-股關節、屈曲畸形、神經肌肉狀況等)、病人的自身需求及經濟能力、年齡及一般身體狀況等等。其中單髁置換主要針對畸形不重的脛-股關節內側間隙病變患者,而全膝關節置換為最后的挽救性手術,目前的手術技術和假體設計等已經可以達到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,但創傷較大,手術要求高,恢復時間相對較長,費用高昂,一旦失敗后果嚴峻,對患者及家庭的經濟和精神等方面都是嚴重的考驗,非到不得已而不為。
????結論:
????對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要予以足夠的認識和重視。通過對大量患者的觀察,我們仍建議以綜合治療為主,結合藥物、康復治療,并積極配合日常生活的運動及保護,增強肌肉力量,保持關節穩定性和活動度,最后才考慮手術治療。但對于合并關節畸形的,應及早糾正,比如“羅圈腿”的矯形等,防止病變進一步發展,以免延誤治療,影響療效。